總網頁瀏覽量

熱門文章

顯示具有 量子力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量子力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第n手報導之六:Delayed Choice


圖示為一干涉儀示意圖:


1. Beam splitter會讓50%的光穿過,50%的光反射。因此Detector 1/2都可以偵測到光,若是發射單一的光子,則各有50%的機率。
現在調整其中一條路徑長度(抵達detector 1、2的總路徑長度),使得光在該路徑發生destructive interference,則光只會百分之百抵達其中一個detector。若一次只發射一個光子,並操作很多次,情況亦同。不論用哥本哈根詮釋,或平行宇宙詮釋都可以說明這種現象。事實上這和雙狹縫干涉實驗的道理相同。

2. 右上角的半鍍銀鏡(即detector 1/2之前的半鍍銀鏡),在波的模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就是使兩種相位不同的波發生干涉。在單一光子的情況下,有此銀鏡,則透過控制光子可能走的路徑長度,可控制光子到達detector 1或2的機率,也就是波的機率模型,在此模型中,單一光子必須走兩條路徑,才能發生干涉。若是此銀鏡不在,則單一光子被detector 1或2偵測的機率則為粒子模型的機率,即分光鏡(beam splitter)使單一光子走單個不同路徑的機率。

3. 現在有一裝置,可在單一光子出發後,也就是選擇走SB或RB路徑之一後,再決定要不要將半鍍銀鏡置入此系統。也就是在光子到達半鍍銀鏡位置之前,半鍍銀鏡才決定要不要參與這個系統。在傳統思維中,這必意味著單一光子已經行走了某一路徑,而後銀鏡才出現,在這種情況中,detector 1/2偵測到光子的機率,將不會是波的機率模型。

4. 實驗結果:仍然會出現波的機率模型,這意味著,光子可以改變過去的行為。這是傳統的時間思維。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解釋此事?

5. 古典的想法: 光子分裂成兩個, 分別走兩條路, 如此方能形成干涉。但光子又怎可分開? 這顯然矛盾。如果光子不能分開, 則可用「隱變量」來說明,但隱變量一直找不到。

6. 半鍍銀鏡不在之時,光子表現的像粒子。有沒有可能其實光子仍然是波,只是此時波的行為結果和粒子相同,且由隱變數影響?

P.S.
Charles Addams Skier Thought Experiment (from New York Times): http://graphics8.nytimes.com/images/2006/12/03/books/YAGO600SPAN.jpg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第n手報導之五: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圖示為一干涉儀示意圖:


1. Beam splitter會讓50%的光穿過,50%的光反射。因此Detector 1/2都可以偵測到光,若是發射單一的光子,則各有50%的機率。
現在調整其中一條路徑長度(抵達detector 1、2的總路徑長度),使得光在該路徑發生destructive interference,則光只會百分之百抵達其中一個detector。若一次只發射一個光子,並操作很多次,情況亦同。不論用哥本哈根詮釋,或平行宇宙詮釋都可以說明這種現象。事實上這和雙狹縫干涉實驗的道理相同。

2. Elitzur–Vaidman bomb tester, 如圖所示。


若是在發生destructive interference的路徑上放炸彈,則原本無法偵測到光/光子的detector,現在又可以偵測成功了。同樣的,用哥本哈根詮釋,或平行宇宙詮釋都可以說明。只是引爆的機率是1/2。

3. 圖示為改良版的炸彈偵測器,提出人之一是Anton Zeilinger。


圖中的偵測器,若在沒有炸彈時,其偏振角度會被polarization rotator改變角度,例如1度。而分光器會讓光的垂直分量通過、水平分量反射。合成之後將使光的偏振角度維持原本的偏振角度

若有炸彈時,則因其中一條分光路徑不再作用,故合成之後將使光的偏振角度變為垂直。如果polarization rotator只會改變1度,則光走「有炸彈」的路徑之機率將大為降低,引爆之機率亦大大降低。

故利用此裝備則可偵測炸彈是否存在(若有,則偏振為垂直)而不必真的和炸彈有交互作用(但仍有極低的風險會引爆)。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第n手報導之四,量子物理的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
  1. 基本現象: 多次發射單個光子進行雙狹縫實驗, 發現最後光子的分布有明暗帶的現象, 同發射光束形成的干涉條紋。已不是傳統粒子多次隨機的樣貌。
  2. 為了找出原因, 在狹縫上裝偵測器。此時干涉即消失,現象如同傳統粒子的隨機分布情形。
  3. 而哥本哈根詮釋認為,粒子除非同時通過兩個狹縫(或其他未知狀態,但非已知的確定粒子狀態),否則不會形成干涉。也就是在「測量」前,粒子的形態未決定(注意,不是「不知道」)而處於「疊加」狀態在我們意圖去測量後,則波函式崩塌,以粒子的古典樣貌出現。
  4. 所以推論到極致,才會有半死半活、不死不活的薛丁格的貓出現。
  5. 問題: 無法描述波函數崩塌的「過程」、無法說明微觀和巨觀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測量在哥本哈根詮釋的角色:測量裝置理論上也應處在量子的疊加狀態,整個系統的其他部份也一樣。直到系統中的某部份發生了塴塌,整個系統才會出現某特徵,而該塴塌是觀察者造成的。

『涉及電子的一個典型的量子計算是計算原子激發態的壽命。如果我們知道原子在t1時刻被激發,則量子力學使我們能計算出原子在稍後t2時刻不再處於激發態的機率。因此,量子力學為我們提供了關聯兩次觀察(一次在t1時刻,另一次在t2時刻)的計算法則。在這裏,所謂「原子」是作為一種模型出現的,它使這個計算法則能預見到一種具體結果。在原子衰變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從未對它作直接觀察。對於它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對其在t1和t2時刻的能量狀況的觀察。顯然除非是必須獲得滿意的實際觀察結果我們沒有必要就原子假設更多的東西。由於 「原子」概念從來就是只在對它進行觀察時才會碰到所以人們可以辯稱物理學家需要關注只是觀察結果間的客觀的關聯,而這種客觀性,並非只有原子視為「實際存在」的獨立體系才能獲得。換句話說,「原子」只不過是談論一組連結不同觀察結果的數學關係的簡便方法而已。[1]


平行世界詮釋
  1. 基本現象: 多次發射單個光子進行雙狹縫實驗, 發現最後光子的分布有明暗帶的現象, 同發射光束形成的干涉條紋。已不是傳統粒子機率累加的樣貌。
  2. 為了找出原因, 在狹縫上裝偵測器。此時干涉即消失,現象如同傳統粒子的分布情形。
  3. 平行世界詮釋認為,粒子仍同時走兩個狹縫(探索所有的可能性),此時世界仍是一個、尚未分為二個[2]。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時已分為兩個世界,直到干涉發生時又同合為一個世界[3]
  4. 在此「裝偵測器以測量」光走哪一個路徑,則代表「去同調」(de-coherence,去相干:與大環境發生隨機的交互作用),所以干涉不再發生,粒子的行為即維持粒子的古典狀態,世界也自此分為多個(視機率的可能分佈而定)。
  5. 問題: 波函數無限增長。解答: 系統會持續受到有高共同機率(co-probability)模式影響,而使不一致的模式間的影響愈來愈弱。這個過程即為「去相干」(de-coherence,去同調)(Dieter Zeh有相關論文)
  6. 問題: 平行宇宙? : 改變世界觀。
基本上,只要計算結果正確,詮釋的方法再不相同都沒關係,可以符合實驗並自圓其說即可。

歸納兩種詮譯:必須要有「干涉」,才會有「干涉」條紋。干涉要發生,則必須要有來自兩個狹縫的波或似波物。在此必要有「兩個以上的波或似波物」或者「兩個以上且可以彼此干涉的宇宙」才能滿足這個要件。而在發生古典粒子現象時,一者的說法是波函數的崩塌,另一者的說法則是發生去同調,卻留下千千萬萬的宇宙給我們。



1. 原子中的幽靈, p53
2.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粒子在一個世界只走一條路,但多個世界的粒子「們」彼此干涉。這種說法遭到物理學家Chad Orzel糾正[4],他認為每進行一次測量,宇宙才會產生分支。
『...當我們改用單一光子與波函數的量子語言來描述干涉儀時,我們說光子波函數遇到第一個分光器時會分成兩個部份。若是採用流行的多重世界觀點,可能會使人們認為這也是宇宙一分為二的時刻,因為這是第一次獲得波函數第二個分支的時刻。
這真的很誘人,但卻是錯誤的,此刻波函數有兩個分支,但並不是「分開的宇宙」。因為當兩個分支在第二個分光器會合時,可以見到干涉。....要讓波函數的兩個部分變成兩個單獨的宇宙,需要破壞同調。沒有同調之後。波函數的兩個部分將不會干涉,我們便看不見干涉圖案。』
3. 但在《沒有人懂量子力學》中,David Deutsch說明以Everett的學說來看雙狹縫干涉實驗:『...對此,埃弗雷特這 樣解釋:似波運動的觀察結果告訴我們,在前一時刻,存在有兩組宇宙,在一組宇宙中光子穿過一條縫;在另一組宇宙中,光子穿過另一條縫。但後來,這些光子在同一地方出現,此後,所有 宇宙又歸於全同了。』[5]

4. 跟著狗狗學物理, p88-89
5. 沒有人懂量子力學, p130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第n手報導之三,光的非定域性及糾結

  光子是電磁波的一種,是電場、磁場的橫波。即行進方向和電場、磁場的振蕩方向是垂直的。由於電場和磁場振蕩的方向相互垂直,所以光無法穿過兩個相互垂直的偏振器。但偶爾會穿過一個偏振器。
  那麼詭異之處在哪呢?如果向兩個相反方向同時發射一個光子,射向兩個不同的偏振器,這時就會偶爾在一邊測到有光子通過。但如果剛好兩個偏振器相互平行,就會發生怪事─兩個不同方向的光子,不是同時都會通過偏振器,就是同時都不通過。並未發生一邊通過、而另一邊未通過的情況。
  這個現象稱作「非定域性」,此時這兩個光子被稱作「糾結」在一起。相對的,定域性的涵意為─在這邊所做的觀察,和遠方的另一邊無關。考慮三個以上的光粒子,會有更複雜的情況出現。三個粒子的情況,可以參考Borromean rings。

  另外,尋找隱變數,目前未成功。

===============================

第n+1手 心得
Q1:一個光粒子的電磁波,是什麼意思?如果一個光粒子可以是電磁波,那麼單個光粒子的雙狹縫干涉實驗,就很正常了。但是反過來想,何以做雙狹縫實験時,單個光粒子會以波的狀態出現,而單狹縫時會以粒子狀態出現呢?
Q2:愛因斯坦說,任何「因」最快只能以光速傳播。目前未被推翻。
Q3:雙胞胎有時出現的感應,是否可能是糾結的一種?但目前無法做有系統的研究,所以上不了擡面。
Q4:如果光即是波又是粒子,那麼如何能確定「發射一個光子」呢?
Q5:如果光即是波又是粒子,那麼一個電或磁場被遮蔽的電磁波又是什麼?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第n手報導之二,波粒二象性

問題:一種現象是波又是粒子的問題在哪裏?以雙狹縫干涉實驗為例,
如果是粒子,則一次只能通過一個狹縫,無法一次通過兩個狹縫。(這是「常理」)
如果是波,則可能兩個狹縫都通過,而其成像可能為深淺相間的干涉條紋。
參考wiki: http://zh.wikipedia.org/zh-tw/波粒二象性

===============================

現代物理的實驗,已經有方法可以一次射出一個光子來做雙狹縫干涉實驗。問題來了,在許多光子分別且分時通過雙狹縫後,為何最後成像為深淺相間的干涉條紋呢?也就是說,有些地方會呈現暗紋。為何就是沒有單獨的光子會在該處成像?
除了光子外,其他粒子是否也有相同現象?是的。所測試過的粒子約在數千之譜。於是科學家料想所有粒子都有此一現象。(這是「歸納」邏輯)
只要系統夠大、條件夠完整,科學家料想波粒二象性是普遍的。

===============================

第n+1手 心得

Q1: 這和德布羅依的物質波一樣嗎?(2013/11/29)是的。

Q2: 射出去後的粒子,除了成像為明暗條紋外?是否還有什麼剩下來了?(2013/11/29)暗部表示粒子未到達該處,因為自身干涉。亮部則是粒子到達該處而感光。

Q3: 這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又如何影響日常概念?(2013/11/29)顯示人類可能被種種預先的假設、概念性的思考及意識限制。典型的例子如「量子穿隧」在古典的想法是不可能出現的。又如粒子本身的性質同時通過兩個狹縫而自身干涉,顯示我們對粒子的堅實概念需要修正。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第n手報導之一,量子物理的客觀隨機性

*若內文存有謬誤,盼能不吝指出,以資更正,此乃本文立意之一。

===============================

1. 相對於客觀隨機性,有所謂的主觀隨機性。意思是,你可以經由一連串的推理得知在貎似隨機的事件中,其實是有一個起因的,只要起因改變,結果也跟著變。也就是這個「隨機事件」其實是非隨機的。例如擲出一個骰子,得到某一個點數。你也可以想像一個高手可以擲出任意他想要的點數。

  2. 量子物理中的客觀隨機性,主要源自光的單/雙狹縫實驗產生的隨機結果。就單一的實驗而言,光子會落在哪一個位置,是完全隨機的,沒有規律可言。無法上溯任何「起因」。如果收集很多光子的實驗,則可看出波動圖畫。


(2013/11/29 補充)
  3. 這裏的主觀隨機性,可說是我們「不知道」、無法「取得資訊」或是有更深層的因「存在」。而客觀隨機性,是指量子的疊加狀態,即使是在更細微的層次,也找不到「因」。也就是說,在我們觀測之前,其狀態都是未決定的,而不是一個已出現的狀態而我們「不知道」。但詭弔的是,收集很多「隨機」(疊加)光子的結果,卻又出現了一個整體圖像-某種規則。



===============================

第n+1手 心得

  為何這個觀念很重要? 只因這個異於古典的看法,可以顛覆我們的宇宙觀。
  A. 古典的世界 - 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機械化的世界。試想我們在分析一個事件時,通常都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希望可以在其中找到因果關係及所謂來龍去脈。又例如說,因為有淨力,所以物體才有加速度、有了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再例如說20世紀的西方醫學,把人體分割成各種器官,料想是器官之間的機械式合作,而有各種功能。
  A.1 綜上所言,顯示目前多數人的宇宙觀,可能都屬於機械式的宇宙觀,也就是可以拆解為各個小部份,而彼此互為因果而產生種種現象。
  A.2 其中涉及「理性」推論的部份,背後代表的就是大家習知的因果法則。

  B. 如果這個世界是純然隨機的,那麼會是怎樣的世界?
  B.1 甲出現後,乙就跟著出現,但甲/乙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只是純然有系統地、一致地伴隨出現。(規則及關係,都只存在於有意識者的定義及意識之中)
  B.2 沒有因果法則,也沒有理性不理性,亦不存在任何有意義的推論,而推論本身只是系統性的明白甲出現會伴隨乙出現,其間無任何關係。規則(或法則)僅存在有意識者的抽象理解之中。歸納及演譯,未必有用。
  如果世界真的像B一樣,討論範圍會愈來愈大,包括老莊哲學、語言哲學、甚至高等的邏輯...。所以至今對這種現象的詮釋仍未有定論,似乎是顯而易見的。